Tuesday, September 2, 2008

Chest Pain and Qi 胸痛或非心臟病-正氣虧虛應改飲食起居

良醫(光明日報)2008-08-28 11:33

(雪蘭莪‧八打靈再也)冠心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警鐘之一是胸痛,但有些病人的胸痛卻和心臟疾病無關,如脅間神經痛、胃痛等或正氣虧虛、痰濁、瘀血、氣滯、寒凝等引起的心脈痹阻不暢,導致胸部不適。中醫師強調,預防胸痛的要訣是精神調攝、飲食調養及起居調適,而胸痛患者可自行學習一些按摩法,以增強體質和改善症狀。

中醫師廖婌媚博士表示,從中醫的角度來說,胸痛是一種症狀,可見於心痛、胸痹、厥心病等範疇,其定義是胸部感到納悶、疼痛。臨床上,以心前區發作性憋氣、疼痛為主要表現。



她解釋,輕者偶發短暫輕微的胸部沉悶或隱痛,或膻中(在前胸部正中,左右兩乳的正中間部位)或胸部不適感。重者是疼痛劇烈或壓榨性絞痛,常伴有呼吸不暢、氣短、心悸,甚至驚恐不安、喘促、面色蒼白、流冷汗等,多由勞累、寒冷及情緒激動而誘發,也可在症狀不明顯或安靜時發病。

她說,胸痛的病因有多種,包括正氣虧虛、痰濁、瘀血、氣滯、寒凝等引起心脈痹阻不暢。

心痛徹背恐心臟病

擅於婦科和神經科的她披露,中醫是根據症狀來診斷病人的胸痛是否和心臟疾病有關。通常,病人的呼吸伴有氣喘、氣促、上肢麻痹或胸痛有“心痛徹背”的程度,即疼痛從胸前痛到背部等現象,就可能是心臟疾病。

“相反的,可能是其他疾病如脅間神經痛,即脅骨之間的神經發炎而引起胸痛,可能是太過勞累或拿過重的物件所致。”

她說,若胸痛有氣促的現象,或和氣滯有關。氣滯意指體內氣的運行不暢,在某個部位阻滯,使身體局部出現脹滿或疼痛的狀況。氣滯久了會引起血瘀,使局部的疼痛加劇,甚至結成腫塊。

“氣滯的原因是氣血不通,影響氣的循環,出現如胸悶、憋氣、沉悶或隱痛的症狀。”

未病先防 既病防變

中醫師廖婌媚說,《黃帝內經》提出“治未病”的預防思想,強調防患於未然。預防分兩個層面,即“未病先防”和“即病防變”。

“未病先防指未發生心血管疾病前開始預防,包括適當飲食、適量運動、戒煙限酒及心理平衡。此舉有助減少患高血壓55%、冠心病75%及糖尿病50%。若患病了則要防止病況惡化。”

她說,適量飲食涵蓋食物有粗有細、不甜不鹹,並少量多餐,每餐吃七分飽。食物也要有紅(如番茄、蘋果等)、黃(如南瓜、西瓜、番薯等)、綠(如青葉蔬菜)、白(如燕麥等)和黑(如黑木耳等),多元化攝取,就能使身體攝取到足夠的營養。

她指出,一星期最好運動3次,每次至少半小時以上。適量的酒有益身心,過量則有害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